背景图1 背景图2

重庆投屏勇士技术教学

事件回顾

事件概述

2025年8月29日晚22时许,一位叫戚洪的重庆人(“重庆投屏勇士”)在重庆大学城熙街一酒店内,通过投屏设备在公共建筑外墙上投放巨幅反共标语,持续约50分钟。该行动被视为对中共政权的公开抗议,标语内容直指推翻暴政、追求自由,引发广泛关注。他提前于8月16日入住酒店安置设备,并留下公开信呼吁警方勿助纣为虐。事件发生后,警方迅速介入,但勇士已安全出境。整个行动利用远程投屏技术,被网友赞为“济南投屏反共事件”后的接力行动。

时间线

    2025年8月16日晚11时
    勇士入住重庆大学城“嘛嘛酒店”,在房间内安装投屏装置,包括1台600W四图户外投屏灯、3个监控设备、1个远程定时可控开关、1台路由器和1张电话卡。装置原计划于9月3日阅兵前夕激活,但提前执行以避风险。安装后,勇士留下手写公开信,呼吁警方“不要连累无辜”,并表达对中共“谎言治国”的控诉,随后离开。

    2025年8月29日晚22时
    投屏启动,在熙街建筑外墙上投放多条巨幅标语,包括:“没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,自由不是恩赐要去夺回”;“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,起来反抗夺回自己的权利”;“打倒红色法西斯,推翻共产党暴政”;“不要谎言要真相,不要奴役要自由,暴政共产党下台”。投屏持续循环播放,吸引路人围观和录像。

    约22时50分
    警方赶到酒店房间,关闭投屏设备。在桌上发现勇士留下的公开信,但人已不在现场。警方未公布进一步追踪细节。监控录像显示多名警察进入房间,搜索设备并阅读信件。

    2025年8月30日下午
    通过监控,勇士发现母亲和家人被警察询问。重庆亲戚和乡下的哥哥也被带走,电脑和书刊全部被清查。

    事件曝光后
    8月29日晚至30日,相关视频和照片迅速在X平台传播,网友称赞勇士“太酷了”,并联想到重庆历史上的抗元、抗战血性。部分帖子提及勇士微信朋友圈早有反共言论,他强调自己不想当英雄或烈士,只希望星星之火能燎原。目前戚洪在英国安全,呼吁更多人觉醒。

公开信全文

朋友你好!我不知道你是谁,暂且称呼你一声朋友,也许此时你已经把我当成你的敌人了,首先声明,我不属于任何组织,之所以走到这一步,也是无可奈何,谁愿意颠沛流离有好日子不过呢?请不要为难无关人员,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的罪恶,罄竹难书。请尽量不要助纣为虐。也许你现在是受益者,我相信大多数人往上三代甚至是一代,没有不受到共产党的迫害,只是中国人太健忘了,自从苏共在这片土地上以来,甚至夺取政权以来,三年一大运动,十年一小运动,让多少人家破人亡,受尽迫害,他们除了谎言还有什么,他们就是法西斯。也许你现在是受益者,但在这片土地有一天你一定是受害者,但请在能力范围内善待他人,实在迫不得已,那么你完全可以把枪口往上抬一点。共产党他们谎言治国,保利压榨那些正义之士,敢于出头的人。总之,要觉醒去了解真相,真相就是真相,就好比乌云挡住了阳光,不代表没有阳光。每个人付出一点,站起来反抗,那些坏人就不能为所欲为。祝好,朋友!

2025年8月16日晚11点 · 重庆大学城嘛嘛酒店

背景与影响

事件发生在中共9.3阅兵前夕,被视为一种非暴力革命行动,通过数字投屏展现公民不服从,呼应甘地式非暴力抗争原则,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。此事件被视为运用非暴力方式抗议中共极权统治浪潮的一部分,利用远程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抗议者,激励了更多人参与非暴力抗争,通过有效积累民意规模,加速推动了中国民主变革的到来。

远程投屏技术教程

01
选址与踩点
  • - 选择人流量大、视觉效果好的高层
    (如商场或酒店高楼)
  • - 租房前注意环境安全:
    确认房东背景、采光条件、周边监控
  • - 建议多次踩点、模拟观察,
    选择最佳楼层和投屏角度
02
准备投屏设备
  • - 选择高亮度的投影灯(GOBO灯)
  • - 准备多张GOBO空镜片,
    用于刻制不同内容
  • - 在室内测试亮度、角度和覆盖范围,确保效果
03
制作投屏内容
  • - 自行在GOBO镜片上刻文字或图案
    避免外部加工
  • - 自购激光雕刻机或类似设备完成刻制
  • - (投影灯和激光雕刻机不要同时购买)
  • - (其中一个需要线下现金购置)
04
安装与播放
  • - 测试时请使用替代文字或图案
    确保效果同时不引起怀疑
  • - 安装GOBO灯和镜片轮盘,
    实现多图案轮播
05
远程控制与随身Wi-Fi作用
  • - 使用随身Wi-Fi和智能插座,
    实现远程控制投影灯开关
  • - 智能插座通电后,投影灯自动工作,
    摄像头也会自动连接Wi-Fi开始监控
  • - 确保网络稳定,远程操作灵敏可靠
06
监控与安全
  • - 在房间内安装摄像头
    并连接随身Wi-Fi,
    确保覆盖关键投屏位置
  • - 调整角度和视野,
    确保可以远程查看投屏和房间情况
07
测试与部署
  • - 测试亮度、角度、轮播效果
    及远程控制功能。
  • - 部署到选定位置,
    插入执行任务的GOBO镜片
  • - 提前规划撤离路线,确保操作安全
08
一句话总结原理
  •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远程遥控的魔法灯,能远程投射抗议图案。
    首先,找个高楼房间,准备GOBO灯和镜片,自己用雕刻机刻上想说的字。投影灯和摄像头连上智能插座,插座通过自带流量的独立Wi-Fi(像随身小热点)听手机命令:
    手机远程开插座,投影灯就亮,图案投出去。同时,摄像头也跟着开,自动连接你的Wi-Fi,让你能够远距离看房间和投屏情况。全靠Wi-Fi当“指挥官”,安全隐蔽,不用亲临现场。
09
远程投屏系统示意图
远程投屏系统示意图

《800勇士模型》

《800勇士计划》:当出现800名投屏/非暴力革命勇士时,中共极权统治将被瓦解

投屏反抗人数 : 10

重新倾听民众诉求概率

0%

重新改革开放概率

0%

被迫提高社会福利概率

0%

中国民主化概率

0%





《800勇士模型解释》

(简化版)

核心假设:


《冰山效应》


每1个公开投屏的勇士 ≈ 5-10万人的不满群体


这不是随意的比例,而是基于:


  • 沉默螺旋理论(Noelle-Neumann, 1974):在高压的极权环境下,敢于公开用行动反抗的人可能仅占不满群体的0.001-0.002%
  • 中国的现实:一个人敢在公共场所投屏反政府内容,意味着背后有庞大的认同但不敢行动的群体
  • 参考数据:香港2019年抗议中,街头行动者与支持者比例约为1:50-100(香港处于有限民主时期)

50%概率触发点


50人触发"倾听诉求"(对应250-500万不满群体)
  • 这是地方政府的心理防线
  • 参考:2022年白纸运动,当多个城市出现数十人规模抗议时,防疫政策迅速调整
  • 学术支撑:Kuran的"偏好伪装"理论——当公开反对者达到某个可见度,隐藏的不满会快速显现

100人触发"提高福利"(对应500-1000万不满群体)
  • 政权开始担心社会稳定,用经济手段缓解矛盾
  • 历史案例: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后,地方福利政策明显改善
  • 理论基础:Acemoglu的"再分配承诺"——威权政府通过福利收买来避免更大让步

150人触发"改革开放"(对应750-1500万不满群体)
  • 涉及经济精英利益,他们会向政权施压要求改革
  • 类比:1978年改革开放前,党内改革派人数也仅百余人
  • 支撑理论:Hirschman的"退出-呼吁"模型——当呼吁者达到临界值,系统必须响应

500人触发"民主化可能"(对应2500-5000万不满群体)
  • 这接近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规模
  • 参考:台湾民主化时期,活跃反对派也仅数百人,但代表了数百万中产阶级
  • 理论依据:Lipset的"现代化理论"——中产阶级是民主化的关键力量

Hill内置函数适用性解释

S型曲线反映了政权心理


  • 初期(0-30人):政权认为是"个别极端分子",概率增长缓慢
  • 中期(30-200人):政权恐慌加剧,让步概率急剧上升
  • 后期(200+人):要么已经让步,要么准备特大规模镇压,曲线趋于平缓

现实中的连锁反应

投屏的特殊性


  1. 可视化冲击:不同于网络抱怨,投屏是物理空间的占领
  2. 模仿效应:Gladwell的"引爆点"理论——可视化抗议极易被模仿
  3. 执法困境:对付1个投屏者容易,同时对付800个会对镇压系统造成难以想象的负担

关键洞察


  • 不需要占总人口3.5%(4900万)的人进行公开抗议
  • 只需要占总人口0.00006%(800)的敢于"投身于高流量反抗话题"的少数人

学术观点支撑

  1. Timur Kuran(1991):"东欧剧变前,公开反对者不到人口的0.01%,但他们代表了超过50%的真实民意"
  2. James Scott(1985):"弱者的武器"——在高压下,小规模但持续的抵抗最终会积累成变革力量
  3. Gene Sharp(2010):"政权看似强大,但依赖于民众的服从。当足够多的人撤回服从,哪怕是象征性的,政权就会动摇"
  4. Chenoweth(2020更新):在数字时代,"3.5%规则可能需要下调,因为社交媒体放大了可见抗议的影响力"

参考文献

  1. Noelle-Neumann, E. (1974). The spiral of silence: Public opinion--our social skin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  2. Kuran, T. (1991). Now out of never: The element of surprise in the East European revolution of 1989. World Politics, 44(1), 7-48.
  3. Kuran, T. (1995). Private truths, public lies: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preference falsification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
  4. Acemoglu, D., & Robinson, J. A. (2006).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  5. Hirschman, A. O. (1970). Exit, voice, and loyalty: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, organizations, and states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
  6. Lipset, S. M. (1959).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: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.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, 53(1), 69-105.
  7. Gladwell, M. (2000). The tipping point: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. Boston: Little, Brown and Company.
  8. Scott, J. C. (1985). Weapons of the weak: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. New Haven: Yale University Press.
  9. Sharp, G. (1973). The politics of nonviolent action. Boston: Porter Sargent Publishers.
  10. Sharp, G. (2010).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: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liberation (4th ed.). Boston: The Albert Einstein Institution.
  11. Chenoweth, E., & Stephan, M. J. (2011). 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: The strategic logic of nonviolent conflict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.
  12. Chenoweth, E. (2020). The future of civil resistance. Current History, 119(813), 26-32.
  13. Levitsky, S., & Way, L. A. (2010).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: Hybrid regimes after the cold war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  14. Diamond, L. (2002). Thinking about hybrid regimes. Journal of Democracy, 13(2), 21-35.
  15. O'Brien, K. J., & Li, L. (2006).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
@中国行动 @全民反抗运动